第1322章 规划中心(第2/3页)

但是,能够拥有大量经费的学者,其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。

加拿大骑警是类似FBI的加拿大的全国警察组织,他们若是愿意给杨锐大笔的经费,总不会默默的给吧,由此带来的媒体支持就不会少。

除此以外,国际上的学术会议也都不是无根之萍,若是有什么生物学会议要在加拿大举办,东道主国家肯定会拉几个熟悉的学者上主席台,做演讲或者宣传本国的学术成果,这样的场合,拿了经费的学者自然也是经费多多。

总而言之,越是庞大的支持,越是意味着它的全面性,而不是相反。

安德森有些懊恼自己没有抓住机会,当然,他更多是懊恼休斯顿竟然想要参与诺贝尔奖事务。安德森对突如其来的竞争对手没有丝毫的好脸色,压抑着心里的气愤,道:“杨锐是拿不到诺贝尔奖的,你选错了人。”

“这样的话,等你选对一次之后再说,才有公信力。”休斯顿瞄了安德森一眼,嘴角含笑的走了下去。

人群像是潮水一样的分开。

休斯顿走入了灰白头发的学者队伍,一个个的打着招呼。

周围人都显的颇为客气。

当众宣读的论文已经结束了,礼堂里的观众似乎一点都没有少的感觉。

大家纷纷的涌向杨锐,问出的问题五花八门。

过了很长一段时间,记者们才走空了,成群的意大利人和美国人又开始为占据前列,险些打了起来。

“白痴警察。”西西里人恨不得用剃须刀将对方的喉管割出来。

“如果是在美国,你们现在已经冻在停尸房了。”揣着FBI证件的美国人更怒。

杨锐始终笑容满面,口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名片。

但是,对于任何形式的招揽,甚至是经费提供,他都保持了十足的谨慎。

在场诸人也不能逼迫,很快,他们就将精力放在了身边人上。

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,机构与机构之间,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动,在某些时候也是颇为诱人的。

对于许多人来说,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。

像是加拿大骑警,平时就很不容易接触到日本警察厅。

而来自日本的大佬,对澳大利亚的组织形式也充满了好奇。

此时此刻的斯德哥尔摩大学,洋溢着欢快的学习气氛。

“各位,各位。”休斯顿终于挤到了杨锐身边,道:“各位有兴趣的话,可以在外面的大厅登记一下信息,我们会在稍后将今天的论文,以及杨锐先生的论文全集,寄送给大家,没有收费。感谢大家的到来,今天的论文宣讲结束,感谢大家……”

休斯顿艰难的将杨锐从礼堂中带了出来。

在场的学者和机构代表们,没有了围观的核心,三三两两的散步而出,大部分都在门口留下了自己的收件地址。

杨锐从后门出来,也是长舒了一口气,然后奇怪的问休斯顿:“论文全集是哪里来的?我不记得我有准备……”

“我帮你准备好了。”休斯顿认真的道:“杨锐先生,当诺贝尔奖评审委员需要了解您的时候,他们是会从头到尾的进行的审查的。”

如果是有论文造假的历史的学者,即使最新的成果做出花来,也是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。

诺奖委员会对诺贝尔奖的维护,是珍若生命的。

他们的生命价值,也就体现于此了。

杨锐看了休斯顿一眼,过了几秒钟,笑了出来,道:“有这么明显吗?”

休斯顿笑笑道:“每名学者都想拿诺贝尔奖,尤其是来瑞典的那些。只不过,有些人是臆想,有些是妄想。您听说过诺贝尔奖臆想症吗?”

“还有这种病?”

“是莫诺说的。”休斯顿指的是1965年的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:“他说,诺贝尔奖臆想症折磨着可能就要得到诺贝尔奖,以及自认为就要得到诺贝尔奖的人,然后,他们就要以此为中心来生活了。所以,诺贝尔奖对科学很好,对科学家很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