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2章 添个农民(第2/3页)

所谓杂质立功的范例,在科学史上是非常多的,16年末17年初就火了一把。

其次,荷包鼓鼓也不是买试剂就瞅着贵的去。

用来处理废液的浓硫酸,你总不能买分析纯的吧,就算你富的流油,拆分析纯的小包装瓶子灌废液桶里,也有些太辛苦了吧。

完全是吃力不讨好。

再说,在地球上做科研的,就没有真富的,就以86年的生物实验室为例,一克5000万美元的干扰素,您就说想要几吨吧。

G蛋白偶联受体本来就是个烧钱的项目,600万美元的开局,够用是够用的,但肯定是不能随意浪费的,尤其是初期阶段,确立标准更要仔细。

不能因为战争迷雾打开了,你立即就来个双基地。

前期用的试剂,很多都要一路用到项目结束的,如果项目要做三年五年,乃至五年八年,不可能说到了第四年第七年的时候,突然换用便宜的试剂,那前面的实验数据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,所以,与其到时候咬牙切齿,前期就要确立己方的标准。

这对杨锐来说,其实也是个挑战。

开局应该怎么计划,这可是没有人教的,也没有个定数,世界变化的太快,某些程度上,是要有一些预测的,这种预测,不仅要预测自己做项目的时间,预期的经费,还要预测对手的状态,科研界的潮流。

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经验。

要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,杨锐还可以尝试着请教请教其他顶级实验室的学者,可惜,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条件。

就是蔡教授等人,虽然做出过国际级的成果,但他们并没有组建起国际级的实验室,在开展国际级项目的状况下,获取过国际级的成果。

算起来,中国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之后,就没有这样有的放矢的大规模生物学研发了。最近二三十年,生物学方面的科研,摆明车马,做好战争准备,再参加正面的国际水平的科研竞争的,基本没有。要论起来,差不多都是伏击战特种战或者敌后特工队。

遥想当年,中科院生化研究所,北大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化学所集结重兵,组织下发冲锋衣,领导做战前动员,人手一把解剖刀,开片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时候,《Science》和《Nature》可是一篇接着一篇的发,虽然以举国之力对战的只是一家美国实验室和一家德国实验室,但在特定的科研领域,这也确实是最高水平的对抗了,要说震惊世界或许是没有的,震惊中国是确实做到了。

然而,那也是30年前的往事了。

所以,杨锐也没地方去请教。

不过,从好的方面来看,这也让杨锐没有了竞争对手,更少了指手画脚的专家指导。

“反正花的是我自己的钱,我给自己交学费……”杨锐咬着牙,在各种文件和项目上签字。

存在人民银行的美元账户,也是刷刷的下滑,心疼的分行业务经理都打电话来询问。

10万美元。

20万美元。

50万美元。

100万美元。

200万美元。

等到准备工作完成,前期要用的仪器和耗材订购完成的时候,270万美元已经出去了。

看着实验室内部公布的数字,苏先凯当时头就一闷,转瞬就是一脊背的冷汗。

“还好您当时没听我的。”苏先凯是从头跟到尾的,知道杨锐并没有选特别贵的产品,基本是在中等偏下的范围内寻找,属于比较节俭的开片模式了,倒不是说不能再节俭了,但是,再节俭下去,那就只能做跟踪实验,没资格参与科研竞争了。

但是,就以这样的标准一通选,竟然就到了270万美元,差不多三倍于苏先凯要的数字,苏先凯也是一阵阵的后怕。

开工没有回头箭,100万美元花出去了,要是没见到响动,你也把它捞不回来了。

杨锐却也没有庆幸的感觉,只道:“一次成功就不用说了,剩下的经费能把人乐死,说不定能剩一两个七位数出来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