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5章 选人(第2/3页)

姜志军看向杨锐。

杨锐微微摇头。国内现在最缺的科研人员,就是实验操作人员,因为实验操作人员的训练是需要仪器设备和耗材的,相比之下,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者就太多了,物以稀为贵之下,谷强不仅是早就能来京城了,而且能要求更好的条件,完全不必瞅着普通的科研员的职位去。

就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里面,如果不算尚未成熟的小牛们的潜力问题,仅就现有能力排序,谷强也是要名列前茅的。这样的水准,多的不说,要一个副主任的头衔,再要一笔经费,独立带一个实验小组,都是没问题的。若是运气好的话,独立运作一个项目组也是能做的。

杨锐当年以学生的身份,在唐集中教授的实验室里都能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小组,谷强就算是跨界,也远比他当年表现出的能力强了。

所以,这其中是一定有问题的。

姜志军心领神会,转头语气硬了一些,道:“谷研究员,海淀遗传工程实验室,也是国家承认的实验室,海淀区给了编制,也给了经费和政策。你如果要来,免不了是要有政审关要过的。”

谷强脸色泛红,道:“你什么意思?”

“我的意思是说,你有什么该说的话,最好提前说清楚,免得浪费大家的时间,更不要浪费我们的名额。”姜志军最后一句话,就说的比较严厉了。

谷强抬了抬下巴,瞥向杨锐,问:“杨主任,你也是这个意思?”

“生物学研究,团队合作必不可少。所以,说清楚是比较好。”杨锐也是表明了态度,并且拿定主意,谷强要是有什么学术不端的问题,技术再好也得pass掉。

国内的学术界,学术不端的情况很严重,尤其是80年代,更是堪称猖狂。数据造假、过度引用都算不得什么,直接抄袭论文的都大有人在。

尤其是在没有电脑网络和搜索引擎的情况下,许多学者都是抓一篇生僻的论文,改一改就发表了。

至于捏造数据,剽窃观点,抢先发表,侵吞学术成果之类的事就更多了。要说中国的学术不端,比起国外,不见得会更多,但却是更低级,反而更引人愤怒。

就80年代的学术环境来说,中国原本就处于劣势,若是团队中再有人出现学术不端的黑历史,那就更糟糕了。

学术官司很多,能打赢的却不多,大部分情况都是扯皮,而且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,就比如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发明权之争,其后果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数学界,通通采用了莱布尼茨新发明的沿用至今的记号体系,而英国的数学界,则毫不犹豫的沿用了牛顿的点记法……

“克隆”是一定会发生学术竞争的,学术官司则不一定,但是,如果因为团队成员的黑历史,而将杨锐扯入这个旋涡,杨锐很难想象,会有多少白皮肤的学者,会支持黄皮肤的中国学术团队。

一棒子打死大约是许多人所期望的。

正因为如此,杨锐的表情也是愈发的严肃,盯着谷强的眼睛,等他回答。

谷强被看的很不自在,脸色更红,许久才道:“有*之*……”

“啥?”杨锐和姜志军都没听清楚。

“有夫之妇。”谷强的声音大了一点。

杨锐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,姜志军看谷强的眼神已经变了,惊道:“搞破鞋啊,你小子行啊!”

“不是……你怎么说话呢。”谷强站了起来,道:“你们不愿意就算了,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!”

“你这话不是第一次说了吧。”姜志军嘿嘿的笑两声。

谷强头拧过去,坚强了三秒钟,转过来问杨锐道:“你就说吧,要是不要?”

姜志军却是拦住杨锐,道:“等等……你得先说对方是谁。”

“你知道这个干嘛?”

“我觉得吧,对方要是一般人,你不至于丧家犬似的跑了。”姜志军在社会上打滚多年,目光如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