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1章 听得懂吗(第2/3页)

“不发表出去也没问题,就咱们生物学的范围内,比基因测序更高科技的,有一个算一个,数不出五个出来。”范振龙坚定的用学术知识拍马屁道:“如果遇到内行的,那不用说,咱们只要说是基因测序,人家就知道一个JMC跑不掉,如果遇到外行也没事,就给他说是用来准备做克隆的,一听就明白了。”

许正平大笑:“注意不错,损了点,克隆和基因测序联到一起……”

“对外行,你不能说的太内行,人家能知道克隆就不容易了。”范振龙有点得意自己的点子。

杨锐点头,道:“我表述注意一下没问题,对了,几个委员?总有内行吧。”

“肯定有内行啊。”许正平笑的诡异。

接下来两天,杨锐闷头写出了《腾冲嗜热菌S5基因片段测序》,顺手寄给了《JMC》。

中国学者其实不太喜欢JMC,因为JMC的影响因子相对比较低,只有4.0左右,但相比它的影响因子,发表《JMC》的难度其实相当大,这使得它对中国学者来说,性价比相对较低。

不过,《JMC》的影响力非常大,基本上,一篇论文发表在JMC上面,同行业的学者都会看到,等于是一份全区广播一样。

而就单独的一篇论文来说,许多JMC的论文的影响因子往往高达20以上,在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,JMC往往被认为是极好的生物学期刊,普通研究生若是能发表一篇,基本就毕业无碍了。

8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形成后世的纯影响因子导向的科研气氛,有能力发表JMC的,一般还是会选择它,这与杨锐的选择是一致的,因为这个年代,到了这个程度的中国学者,都是有能力参加国际会议,能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学者,他们自然会选择将论文发表在国际同行们能看得到的期刊上。

杨锐也没有评职称的需求,也是怎么容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怎么来。

周三。

约定好的面试时间到了。

杨锐这次打了一辆出租,与许正平一起前往卫生部。

在楼下报了名,就有人领着他们去了后面,进到一间院子里,就见已经多人等着,而且,这些文质彬彬的男男女女,已经坐成了团,拉开了架势,正侃大山侃的欢愉。

“咦,老许来了,你这期报了项目?行啊,还穿着西装来的,有点志在必得的意思啊。”门侧不远处,就有一位戴眼镜的黑脸研究员看到了许正平,主动打招呼。

“老洪也来了?怎么着,你做的那什么微生物,出了成果了?”

“什么是那什么微生物,挂难听的,我和我们主任来的。”黑脸的老洪笑着向后让了一下,露出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,道:“我给你介绍一下,这是我们微生物实验室的主任丁成国,丁主任今天是拿着特别邀请函来的,我们是来凑热闹的,沾点仙气。”

老洪笑的像是松鼠似的,扭头又道:“丁主任,这位是我师兄,许正平许教授,现在在北京大学。”

“哦,许教授好。”满头白发的丁成国听说是北京大学的,站起来和他握了一下手,笑道:“被听老洪的,我今天也是陪绑,给你介绍一下,我的关门弟子,邱晔,今天的特别邀请函,是卫生部给他的。小邱,你给许教授介绍一下你的文章。”

“又介绍呀。”邱晔抱怨了一句,站起来露出勉强的笑容,道:“我搞的是土壤微生物,主要是针对高强度的人为干扰,导致的土壤中氮磷等生源要素以及外源污染物的过量积累问题。”

邱晔说是丁成国的关门弟子,但也三十岁往上了。当然,在这间小院子里,他属于年轻的。

许正平不喜邱晔的态度,笑了两声,只评价道:“挺大的题目。”

这种场合的评价,以后都是被评价者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资本:当年我和某某聊到某某问题的时候,某某云云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