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8章 东大教授(第2/2页)

如果是世界名校的教授,肯定会给编辑多一些信心——绝大多数的期刊编辑都只具有基本的科研水平,至多在某方面有所建树,对于论文的内容是否符合期刊的要求,是否有价值,期刊编辑完全有赖于审稿人的判断。

作为媒体的一种,期刊社顶多邀请一两名厉害的教授撑门面,但他们不可能让每名期刊编辑都变成达芬奇。

可以说,选择正确的审稿人,是期刊编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。

出于谨慎,越是知名院校或研究机构,越是发达国家的院校和研究机构,就越容易受到编辑的青睐。

84年的北大,还远远够不上世界名校的标准,来自外国期刊的审稿人邀约自然不多。

谭助教眼馋的走过来,干脆站在杨锐身后,问:“谁写的论文,能看到吗?”

“应该能看到吧,同行评审是单盲吧。”范讲师与谭助教并排而站,他也就毕业3年,还没有做过一次审稿人呢。

杨锐笑着点点头,道:“应该是单盲。”

单盲就是审稿人知道论文作者的个人信息,而论文作者不知道谁在审稿。

杨锐没有遮掩的展开了信件。

许多教授忙碌起来,都顾不得审稿,往往就会交给手底下的学生做练习,之后自己再检查,期刊社也知道这种情况,一般都会避免利益相关的人士相互审稿。

范讲师好奇的读着抬头的名字,道:“The University of Tokyo……东京大学?还是教授的论文!”

“东京大学有教授投稿到JMC,也很正常吧。”

“东京大学……东京大学的教授投稿JMC当然正常,但是,但是……”范讲师有点想要叫出来,却被杨锐平静的态度给压住了,这让他更有想喊叫的冲动。

尽管有着太多太多的冲突,但在80年代的亚洲,东京大学是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,北大清华甚至难以挤入新加坡国立大学、韩国汉城大学、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组成的第二梯队。

虽然一篇东京大学的教授,写一篇普通的论文,并送到了杨锐的手里并不算什么。

然而,当这种理论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候,现实中的人们,感官上还是受到了冲击。

“杨锐竟然可以给东京大学的教授审稿了?”这个念头环绕着范讲师和谭助教,令两个人喘不过气来。
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