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2章 问到没问题(第2/3页)

蔡教授则是属于不觉得新鲜的人,微微皱眉,道:“计算机的预算,咱们系批不出来。你能用华锐实验室的计算机?”

“我可以借用一两个月的时间,但不能一直借用,我可以申请一个国家级项目,用项目经费购买。”杨锐不想让华锐实验室和北大的实验室有太多交集。

蔡教授看看四周,笑了,说道:“申请上百万的国家经费可不容易。”

“有人帮忙的话,也不会太难,而且,先期可以先做钾通道的项目。”杨锐隐晦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,他不想要共建实验室,他要自己的实验室,只要人帮手。

满屋子就没有一个笨蛋,都能听出来。

蔡教授倒无所谓,本来就是双向选择,他笑笑道:“申请国家预算可是很麻烦的,最有可能的还是批准机时。”

“等离子共振需要专门的应用计算机和专门的软件,我想机时恐怕不行。”

“哦?”

“关于等离子共振的实验,我可以回去以后就写几篇论文发表出去,然后再申请的话,几率会大不少吧。”

“那当然,不过,你要写几篇?”蔡教授显然对杨锐给出的单位有点疑惑。

杨锐迅速在脑海中回放一遍,道:“我可以把正在做的实验改一下,把蛋白质检测的部分拿出来,写三四篇没问题。”

这下不止是蔡教授,在座诸人都有点无语。

大家写论文都是一篇一篇的写,“写三四篇”没问题是什么鬼。

80年代的中国,学术界还没有后世“刷”论文的风范,当然,也是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运行体系尚未建立的原因,一篇篇的论文刷过去,实验也得做的非常流畅,至少有内涵才行。

当然,后世的中国学术界,熟悉了国外期刊的审核方式,也创造性的发明了很多刷论文的方法,这些先进方法,如今会议室内的教授们,大概还是没有掌握的。

蔡教授不扯能不能的问题,咳嗽一声,道:“三四篇都得在水准以上,才好申请经费。”

“当然。”

“嗯,其他人有什么问题没有?”蔡教授不做评价,反正他不可能加入杨锐的实验室。

至于有兴趣的人怎么想,那就是个人的考虑了。

大约是一分钟的沉静,几名副教授争先恐后的提问了。

他们提问的都是克隆突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结构的相关问题,不用说,最吸引大家的,还是有可能发表Cell的论文。

杨锐也不着急,不慌不忙的作答。

学术答辩是最能体现一名学者思维和实力的时候,这也是国外顶级学术机构都很重视国际会议的原因,看论文看不出来的问题,问两句话,说不定就问出来了,这就好像是法庭上的诘问,一个人可以做出完美无缺的陈述,但他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作假。

对于自己做了半年的论文,杨锐简直是熟的不能再熟,相比之下,只是看过论文,或者临时抱佛脚的提问者,对克隆突变基因,或者分析钾通道结构等等,只能说有浅显的认识。

这样的水平,自然是问不倒杨锐的,不仅问不倒,当表面问题结束以后,试图深入提问几个人,还隐晦的被杨锐点出问题有误。

这下子,一些人都不好意思提问了。

不过,总有不在乎被指出问题的,非常自信的,对命题有兴趣的,或者非常在乎新建的独立实验室的学者。

问题的难度也层层深入。

杨锐的脸上始终挂着温润的笑,反击的也越来越犀利,丝毫不因为对方是教授或副教授就有所放松。

这个会议的目的,就是为他的独立实验室选人,如果对方强势,实验室的主导权就有可能易手,这可不是简单的面子工程。

如果有必要,杨锐可以削掉教授的面子。

大约半个小时后,提问的人越来越少了,渐渐的趋于平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