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9章 千载难逢(第3/4页)

杨锐打量着两侧,心想:看来是要解开谜底了,不知道蔡教授集合了众人,是想做什么。

最可能的是合作再做克隆突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的项目,杨锐他们做出来了一个,但决定钾通道的基因又何止十个百个,头几个做下来的,十有八九还能上顶级期刊。

这也是杨锐的论文能在同一期占最多的篇幅的主要原因,虽然顶级期刊都要求开创性的研究,但像是杨锐这种开创性,也差不多算是一流了。

接下来能做到查遗补缺的研究者,再能登上《Cell》,待遇也会不同于杨锐的论文待遇,再之后做钾通道分析的论文,想上《Cell》就非常困难了。

当然,等到大多数的钾通道基因都被折腾和发现出来了,花费更多时间和经费做出来的论文,也可能重登顶级期刊,这就好像时尚界的复古风一样,似有规律又无规律。

其实,什么样的研究算是开创性的研究,进而登上顶级期刊,本身就有点像是时尚界。杨锐的论文在正式发表以前,大家都觉得有机会,但谁也不能肯定的说,他的论文就一定会发表。

这就如同是一名设计师,做出了许多人都喜欢的菱形大花风格服饰,可他能不能在巴黎米兰秀出来,谁也说不上。

可另一方面,一旦设计师在巴黎米兰秀出来了,菱形大花风格服饰就是毫无疑问的新时尚,就像是开创性论文一旦在顶级期刊发表,就确立了开创性的研究。

在这个阶段,是后者决定前者,而且,后来的跟风者,只要速度够快,质量不错,反而能够确定的登上顶级舞台。

然而,在五年十年过去以后,经过了时间的沉淀,跟风者往往随风消逝,原创者却会以自己的作品重新确立地位。

对论文来说,高额引用数将会是最基础的褒奖。

现在,杨锐的论文刚发表,各国研究者在钾通道的研究方面,基本都处于相同的程度,北大如果也想跟风混两篇顶级论文,找杨锐是最简单的途径。

毕竟,杨锐的论文并非是事无巨细的进行描述和说明,期间的复杂过程,还是会耗去后进者大笔的资金和时间。

如果与杨锐继续合作钾通道的研究的话,他们甚至有可能赶在第一个跟风者出现以前,再抢发一篇论文。

在此之前,黄茂和涂宪都有类似的心思,只是手里没有资金罢了。

但在这间会议室里,有独立实验室的教授可不在少数,甚至有了杨锐的论文,他们拿着去申请经费还更容易,这多少也是有些幽默。

就在杨锐胡思乱想的时间,蔡教授却是看看众人,出其意料的道:“杨锐,你愿不愿意领导一个独立的实验室?”

“什么!”杨锐转了十多分钟的脑袋,还真没想到这个结果。

大学里的独立实验室可不是说着玩的,那是真的独立,尤其是2000年以前,制度尚不完善,拥有独立实验室,简直如同获得了封地一般,除了政治权利不完全以外,财务人事等方面都是相对独立的,除非是天降雷霆,否则就是学校内的一方小王国。

可以说,拥有一间独立实验室,是中国研究员毕生的追求。

通常来说,追求一辈子,能领导一间独立研究室,已经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。

蔡教授只是笑笑,并不解释独立实验室的意义,转而道:“今天在座的教授和副教授,要么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,要么在某个独立实验室里工作,你可以挑选一到两个人,加入到你的实验室里。当然,你挑选别人,别人也挑选你,你得拿出点真本事来,吸引别人加入。”

是的,不仅是大部分的副教授都没有独立实验室,大部分的教授也没有独立实验室,只不过,副教授一级的可能是在准院士的独立实验室里打工,而教授一级的可能是在院士的独立实验室里打工。此外,总有一些混日子的教授和副教授游离在科研圈子以外,现在也都睁大了眼睛,看有没有好运撞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