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1章 投入(第2/3页)

因为评价成果受主观影响大,而论文本身是客观的。

就84年的生物学界来说,构建了DNA双螺旋的沃森和克里克,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,这两人释放出来的任何气体,都具有研究的价值。

身在中国某大学的大一学生,要想在世界范围内证明自己,难度或许比四十岁的老农还要高。

好在这里是科学界,写出好论文不一定会火,连续不断的写出好论文,就一定会火。

而资历越深,好论文被认可的程度就越深。

一名20岁的年轻人,如果在《自然》发表一篇论文,或许会被称作优秀的青年研究者;一名20岁的大学教授,如果在《自然》发表一篇论文,或许就可以被称作著名教授了。

杨锐做不到15岁读博士,也就指望不上20岁做教授了,不过,能在国际会议上刷一下脸,还是相当难得的机会。

这一次错过了,下次说不定就是几年以后了。

即使他能发表高水平的论文,在国外举行的生物学大会也不一定会邀请他,第一次从来都是很难的,要不是国医外贸承办这次大会,就是在国内再举行一次相似的会议,他也不一定能拿到邀请函。

唐集中亦觉得机会难得,鼓励杨锐道:“正好刚开学,也没什么事,你就安心的去整理论文,院系那边,我给你打个招呼。尽量早一点把信寄出去,要赶在四月一号之前到。”

这也是杨锐来此的目的之一,连忙道谢。

开学才不是什么事都没有,从报名到各科开始,应该是一个学期最忙的时间,也是最需要学生出现的时间。

不过,唐集中同志放在世界范围内,也许就是位来自中国北大的教授,但放在北大内,却是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大牛,帮杨锐打个招呼,再简单不过了。

杨锐拿着这柄尚方宝剑,回宿舍找了班长刘安平,告诉了他一声,就直奔实验室而去。

当然,他不是去整理论文的,他要将钾通道下一阶段的实验全部完成,并写出新的论文来,然后在会议上宣读。

要说科学界有什么快速刷声望的方法,在高等级的国际会议上演讲是声望X2的效果,获得集体性的关注再X2,然后把提问者杀的片甲不留,还能声望X2。

叠加在一起,至少是声望X10的效果。

相比之下,辅酶Q10是赚钱的技术,却不一定适合刷学术。当然,杨锐要是将二代的植物提取法拿出来,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听的,只是格调就比不上那些辐射面更广的技术了。

PCR之所以能得诺贝尔奖,就是因为它的应用面实在太广泛,警察查DNA要用PCR,古生物学家造侏罗纪公园要PCR,遗传学、医学,甚至离婚官司都用到了PCR。

历届的诺贝尔奖更是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技术,比如80年的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,就授予了“发现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基础”的美国人和法国人。85年则是“关于胆固醇代谢调控”的研究,86年则是“发现生长因子”……

即使在小众的科学界,辅酶Q10也是一种小众的研究,它就是杨锐选来刷金的手段。因为小众的研究缺少竞争者,能够将杨锐的利润最大化,也不用因此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。

而要想刷出存在感,还是得求助于钾通道的研究。

加州伯克利大学这么有名,理查德教授还能拉下身段和杨锐竞争,就是因为这是一项生物学界的热门研究。

热门!广泛!基础!重要!

这样的研究,放在哪里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,是要拿奖拿到手软的技术。

事实上,德国人萨科曼,即将在1991年,因为发现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,而获得诺贝尔奖。不过,萨科曼的主要工作完成于1976年,正是他创立了离子单通道电流记录技术以后,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,才让生物学家们得以深入研究通道的结构和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