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1章 换人来做(第2/3页)

一台台机械被搬了出来,又是一台台的机械被搬了进去,杨锐对照着脑海中的知识,开始给各样设备设置参数。比如最基本的温度、压力,稍微高级一点的流量、气体成分等等。

这些初始参数其实都是不好用的,因为工厂里的条件各有不同,写论文的工程师用的也许是200升的锅炉,自家工厂里的也许是220升锅炉,这多出来的10%,或者不影响,或者有影响,谁也说不上来。

所以,调试就是在原理之下的一次次的尝试。

生物工厂因为设备集成度高的缘故,相对简单,还不至于像是机械厂那样旷日持久的调试,但原理是一样的。中国最早建设的汉阳钢铁厂,就因为调试不得力,生产的钢铁始终过脆,现代人当然可以马后炮的说是硫含量过高,可在那个年代,能够找到原因并解决的中国人是一个都没有。

不同的钢铁厂要根据铁矿石的成分而微调乃至大调,生物工厂也要根据茄尼醇的成分而微调乃至大调。

杨锐一个参数一个参数的调整,并让姚悦做记录。

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。

从第二天开始,杨锐一次调整两个乃至多个参数。

姚悦依旧是勤勤恳恳的做记录。

第三天,新运来的设备基本安装完毕,BUG修复的差不多了,杨锐就开始了测试工作。

生物工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实验室,各种错综复杂的管道等等,其实只是将实验室的人工动作变成了机械动作。

当然,工厂也有工厂的问题,许多在实验室里简单的动作,在工厂里就会变得复杂,比如精制盐,实验室有太多太多的办法了,蒸也好,晒也好,烤也好,烧也好,过滤或者分离,总能将想要的氯化钠弄出来,但要是工厂化的精制盐的话,就需要着重考虑成本和效率问题了,一些实验室里不在意的细节,比如运输问题,也会变成了着重考虑的事项,精制盐的副产物在越大的工厂内就越被重视……

杨锐为了将自己的技术壁垒弄的厚实一些,向来是不吝啬于任何一点专利的。他目前的团队规模尚小,还要将主要精力放在钾离子通道的研究上,那在辅酶Q10的研发中,杨锐就要尽可能的抓住机会,节省时间。

工厂的调试,杨锐是一边练手一边做的。

西堡肉联厂的领导们进来看了两趟,只见到新崭崭的厂区变成了废墟一般,心中愤慨难以尽数,再看杨锐,手里还拿着一本《工厂设计》的书,堪称怒火熊熊。

奈何有弗兰奇拦着,不光是杨锐可以练手,还只有他能练手。

甚至在西堡肉联厂提出邀请其他专家来免费帮忙的建议,也被弗兰奇毫无疑问的拒绝了。

“这样子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开工呀,太耽搁时间了!”郑建明找到计委的刘凯同志说项。

刘凯学着老外摊开手,道:“人家的工厂,人家想什么时候恢复开工,就什么时候恢复开工。”

“我们辛辛苦苦建的工厂,我们竟然没资格说话,这不是资本主义吗?”郑建明气得发狂。

刘凯斜眼看他,问:“你想做什么?”

“我们就是想复工。再这么耽搁下去,就是我们答应,工人们也会不满意的。”这是郑建明等人想出来的新花招,用工人要求来表达诉求。

刘凯没当回事,道:“很快就会复工了。”

“还要多久?”

“几周时间吧。”

郑建明不相信:“厂房都掏了几个洞了,几周时间怎么复工?”

“这就是高技术工厂了,你看着就行了。”刘凯不愿多谈。

郑建明知道自己惹得人家不高兴了,又是懊恼又是怀疑的回去继续商讨对策去了。

新厂复工的时间,出人意料的早。

只几天时间,十几名工人就被叫了回去,开始了试生产,当此时,工厂的顶棚还敞着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