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1章 切蛋糕(第2/3页)

对王晓芸来说,要在国内期刊发表综述是比较容易的事情。现在的国内期刊,根本就是综述满天飞,一本月刊上面,翻译的论文占四分之一,所谓原创的论文占四分之一,剩下一半全是综述。

放在国外,这样的期刊直接可以删减成半年刊或者年刊,但中国有中国的潜规则。

许多研究员是依靠政治际遇进入研究机构的,到了评职称的时候,除了作弊以外,他们唯一会干的就是写综述,对这些相当于文科生的研究员来说,写综述就像是写总结报告,好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。

国家办的期刊,不能不让国家的研究员不登载文章,尤其是这些有政治水平的研究员,写论文不行,写报告往往是行家。

王晓芸是纯纯的专业人士,别说和全国范围的两百万研究人员比较了,就是在北京市面上,也是优秀人才。对她来说,写一篇中文综述根本是降格调,就凭姓名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名字,她都能发表这样一篇论文。

但是,国外期刊是不认这两个名字的。

他们的综述要求更比国内的综述要求高,写一篇综述的难度,比写一篇正常论文的难度还高。

想要大干一场的王晓芸,多少有点压抑的感觉。一方面,她觉得有机会写出SCI级别的综述,另一方面,她又觉得这样浪费时间。

想来想去,王晓芸就找涂宪抱怨道:“你们当初进华锐实验室,怎么都不用写综述。”

“那时候才几个人呀,你没听杨锐说的,华锐以后招人都是你这样的,你就是标杆人物。”涂宪小心的伺候着。

王晓芸撇撇嘴:“干嘛不从我后面开始。”

“怪我,要不是我,你肯定直接进了,杨锐也说了,举贤不避亲,估计就是怕有裙带关系,不然,就凭你的简历,杨锐还不得乐疯了。”

王晓芸被说的高兴一点了,推了一下涂宪:“别胡说八道,让人听到了不好,给我拿个新口罩,我到各实验室转转。”

“是是是。”涂宪恭敬的递上一只口罩。

王晓芸戴起来往外走,又想起来似的,说:“杨锐写过综述没?他发哪里了?”

涂宪小声说:“生物化学系统生态。”

“外国那个。”

“是。”

“一篇?”

“综述有两三篇吧。”

王晓芸撇撇嘴:“还行吧。”

转过头去,王晓芸已是下定决定,也要发表在SCI期刊上,赚个开门红。

……

庞校长端着一杯浓茶,慢吞吞的下楼,往会议室里走,走到半路,将杯子放在一间窗台上,稍稍休息片刻。

他的搪瓷杯用了20多年了,是加大号的,能装一小壶的热水。粗枝大叶的绿茶在这样的茶杯里泡上十几分钟,就会让里面的水又苦又涩,这也是庞校长最喜欢的味道,又提神又解渴。

不过,这么一大杯水足有两斤多的重量,用一只手端很是费劲,随着年纪变大,庞校长举着它是越来越难。

但是,庞校长依然固执的带这只饱经沧桑的加大号搪瓷杯去开会,在无数次或紧张或危险的会议中,唯一能够温暖他的,也就是这只杯子了。

休息好了,觉得手不再酸困了,庞校长再次举起它,一口气走到会议室,再将之梆的一声,放在桌子上。

这声音也是一个信号,代表着二把手庞同志抵达,一把手校长阁下可以出现的信号。

庞校长闭幕数了30下,睁开眼又等了30下,校长没有出现。

“奇怪……”庞校长稍稍坐直了一些,小眼睛扫向四周。

“老栾,老蔡没来?”庞校长低声问旁边的栾校长。今天是决定下学期经费的重要会议,也就是切蛋糕的重要时刻,即使是学部委员的蔡教授也不会缺席。

栾校长摸着自己的搪瓷缸子摇头,说:“进门就没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