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0章 能看懂吗(第2/3页)

杜尔贝尔劝说开展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说辞,是攻克癌症。而为了攻克癌症,人类愿意拿出的经费,远超生物学家的想象。

事实上,自90年代以后的抗癌药品,大都是就基因层面来开展研究的,人体基因组计划,也因此获得了部分回报。

但在此之前,谁都无法料到这样的结果。

即使是汤姆斯和杜尔贝克也无法先知先觉。

杨锐可以。

顺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下去,自然而然的就是基因组学和人体基因组计划。

这就是又得名又得利的节奏。

参与基因组学的建立,那是何等的傲娇!这门学说是我参与创立的啊,就全世界范围来说,能够创立的新学说数量太有限了,单独的生物学就更少了。

人体基因组更不用说,20世纪末的生物学盛宴,有份参与的,履历上都闪着金光。

这样的机会,即使重生了,也就是这么一次,可以说,直到30年后,人体基因组计划仍然如明珠一般闪耀。

杨锐前世在实验室工作,既接触也参与过同类型的研究,不过,他当年能插手的,都是别人玩烂的题材,和现在的白纸一片,是不能相提并论的。

一本接一本的扫着期刊,杨锐的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,表情却是越来越开心。

钟志文看的那叫一个别扭:你说你要是看杂志看的合不拢嘴了,那是乐的,你看期刊高兴个什么劲啊,难道看着核苷酸序列,能看出笑话来吗?

钟志文无奈的看着有漂亮女生给做搬运工的杨锐,强迫自己低头看文献。

文献无比的枯燥,艰涩难读,偏偏他被富教授抓去做助手,不看又不行。

因为现在的学校人很少,没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当顶梁柱,教授们做研究,就只能抓差讲师和助教,讲师和助教都不够用的时候,就只能抓差大四生了。

这对某些学生是极好的事,对某些学生来说,压力就太大了。

钟志文虽然非常难得的考上了北京大学,但他的基础并不好,读期刊很困难,尤其是遇到外文参考文献的时候,往往需要回头去查原文,进度极慢。

“红袖添香真是好呀,不管文献读懂了没读懂,装作很懂的样子就可以了,哎,也怨不得人家高兴。”钟志文默默的想着,却是看着杨锐发起愣来。

“这个人好奇怪。”刘珊又报来一叠期刊,低声对杨锐说。

杨锐瞅了一眼,笑了两声,说:“上课听不懂的学生,都是这个样子的。”

钟志文没有注意到刘珊,眼睛却是看着杨锐的,见到他目光注视了过来,一下子反应过来,面露尴尬,说:“我看你们换书换的挺有意思。”

又是“有意思”这个形容。

杨锐撇撇嘴,顺口问道:“你说你跟着富教授学基因功能分析,到哪一步了?”

“什么哪一步?”

“就你们现在做什么课题吧?有论文吗?”

钟志文见他问的煞有介事,犹豫了一下,隔着过道,小声道:“我们在做基因分离,富教授还有一篇关于前体的论文。”

“论文发表了吗?在哪里。”

钟志文犹豫了一下,去从身后的书包里抽出一本期刊,递给杨锐。

这是一本外文期刊,名字有点陌生,已经被翻的边角翘起来了,钟志文显然经常去看。

富教授的论文在较前的位置,旁边划线做了笔记,大部分都是单词的翻译。

杨锐微微笑了一下,一目十行的看了下去。

SCI入门级的论文,杨锐迅速得出结论,同时问道:“富教授多大年纪?”

“30多。”

“富教授是个副教授?”

“是。”虽然有点绕口,钟志文还是听懂了。

杨锐点点头,将期刊递回给钟志文,说:“挺好的。”

他没多做评价。放在杨锐读研究生的时候,所有重点专业的研究生,毕业都要发表SCI级的论文,虽然80年代的SCI文章相对中国学者虽然金贵,但在北大这片地,也不好说是优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