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7章 第二股东(第2/3页)

海处长和弗兰奇互相看看,依次道:

“咱们暂停一会。”

“我去打个电话。”

不一会儿,两人再次出现,桌上已换了全套的茶具。

“我们得重新谈谈股份了。”海处长笑的像是在狐狸窝里扫黄的狼似的。

“以三家为基础的话,确实应该重新讨论一下股份分配。”杨锐冲着海处长说完,又将目光转向弗兰奇,说:“捷利康公司对辅酶Q10,还有兴趣吗?”

“当然,辅酶Q10的市场前景很好,你想再开一家辅酶Q10的提纯工厂吗?”

海处长咳嗽一声:“咱们是不是先谈好精制茄尼醇的项目,再谈辅酶Q10。”

“我恐怕两者是一体的。”杨锐轻轻摇头。

海处长和弗兰奇都是业内人士,异口同声的问:“什么意思?”

“我最近正在进行的研究,是通过茄尼醇来半化学合成辅酶Q10,目前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,所以,我认为新建的工厂,应该考虑到茄尼醇合成辅酶Q10的问题。”

杨锐说到一半,弗兰奇和海处长就坐直了。

80年代的辅酶Q10根本就是有价无市,出现多少就能卖掉多少,而且,因为数量稀少,普通消费者根本接触不到它。

和精制茄尼醇相比,辅酶Q10的附加值更高。

当然,即使是高附加值的辅酶Q10,若是产量太少,也没有意思。总共只需要10个人,100美元投资的西捷工厂,就将河东地区乃至附近几个省份的猪心牛心采买一空了,继续采取组织提取法生产的辅酶Q10,想要扩大产能是很困难的。

但如果能采用茄尼醇做基料,情况就截然不同了!

事实上,凡是挂上化学合成法的药品,都意味着极低的成本。

维生素C用化学合成法来生产,100粒的成本以“分”来计算,辅酶Q10尽管不可能降到这个程度,极高的成本优势却是摆在眼前的。

生产精制茄尼醇,还不是为了做药赚钱。

若是能直接生产高价值的辅酶Q10,那显然比生产维生素K要好。

弗兰奇留了个心眼,问:“怎么没有见到杨先生的相关论文?”

“我准备论证结束以后,分阶段发表,嗯,算一下时间,第一阶段的论文,也差不多要发表了。”杨锐回答了一句,接着道:“现在,咱们能重谈股份了吧?”

“怎么谈?”

“海处长想怎么谈?”杨锐将这个烫手山芋丢回给了海处长。

刚才还在得意的海处长,像是在狐狸窝里被扫黄狼抓住的鸡似的,垂头道:“这个新情况,我们得重新考虑一下。”

“我们也要再评估一番。”弗兰奇也再次离席。

和杨锐不同,他们都是有老板和上级的人,自然得不停的沟通。

两人都没有想到,今天的谈判,会演变到需要沟通的地步。

要是按照海处长原本的设想,他最多就准备给杨锐5%的股份。

可是,新工厂若是再次变成辅酶Q10工厂,兼且生产精制茄尼醇,这其中的利润和产业价值,就太出乎他的预料了。

弗兰奇关注的不仅是收入,更多的是技术。

正如杨锐最初开发辅酶Q10的植物提取法时做过功课一样,弗兰奇也做过功课的。植物提取法和半合成法生产辅酶Q10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,却是该领域专家钻研二三十年也没有突破工厂化生产的极难技术。

过来阵子,弗兰奇回来了,盯着杨锐的眼睛,问:“你做到哪一步了?”

不用细说,杨锐也知道他说的是半合成法生产辅酶Q10。

杨锐想了想,说:“关键部分都完成了。”

“特拉普先生想了解详情。”

“等华锐公司帮我注册好专利,论文应该也发表了。”杨锐停了一下,道:“我以技术入股,希望捷利康能让出20%的技术。”

他转头向海处长,说:“国医外贸的决定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