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3章 埋伏(第3/4页)

就像是30年后的中国一样,80年代的香港,满街都是专利中介和法律中介,而在大部分的国家申请专利,都用不着等到专利审批下来,只要递交了申请,它就是有效的。

某些大型制药公司,还特意申请专利,而不去通过,以形成专利潜水艇,对竞争对手造成杀伤。

杨锐肯定,捷利康愿意为此出一个好价钱。

茄尼醇可是好东西,它能生产的不仅有辅酶Q10,还有一系列的新药,尤其是七八十年代新发展的抗癌药物,其中有多种生产流程中,是需要茄尼醇的。

不过,粗制茄尼醇是不能用来制药的,而精制茄尼醇的成本,从来都不低。

杨锐的新技术,不仅能够省下一大笔钱,而且能够增加产量,进而增加营收。

毕竟,用烟叶生产的茄尼醇,原料的来源有限,想提高产量,新的提纯方法具有更好的效果。

如果采取正经的谈判方式,以杨锐上一次的表现来说,捷利康肯定出一个大价钱……

相反,若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伏击杨锐,说不定就能省下一大笔钱。

杨锐不坏恶意的想,像是捷利康这样的大型制药公司,如果能通过某种渠道,掌握了自己手里的技术,说不定连专利都会罔顾。

专利官司是最烦人的官司之一,就他手里的十多万美元,还不够一年的庭审费用呢,根本用不着法庭审判,这个过程就能拖死他。

可惜,论文终究是不能作为生产指导的,而在这种时候,站在时间另一端的是捷利康。

他们不会放弃赚钱的技术,干看着它被淘汰的。

“韩大姐,自助餐我不去吃了。”杨锐不管有没有埋伏,都不想顺着这个顺序走下去。

韩大姐琢磨了一下“自助餐”的意思,诧异的问:“怎么不去了。”

“有点事情要做,对了,韩大姐,如果捷利康和你们合作,你觉得多久能正式投产?”

“那要看是什么设备和生产流程了,你怎么问这个。”

“我觉得,你们做原料厂反而比做制剂厂有机会。”杨锐接着道:“天津制药二厂正式投产了吗?他们用了多久。”

“三个月吧。”

“同样的设备,你们要多久?”

“也就是三四个月。你问这些干什么,我都糊涂了。”

杨锐就笑:“互相了解一下而已,你说,要是人家要求建合资厂,你们能接受的最低股份是多少?”

“这个……我倒没想过,能建合资厂就再好不过了,人家给多少股份,我们不吃亏就行了。”韩大姐倒是颇为朴实。

杨锐失笑,又问:“天津市委呢,他们总有一个底线吧?”

“二厂合资的时候,谈了个30%,我觉得,市委这次是想提高点股份。”韩大姐索性和杨锐聊了起来,说:“你不知道,二厂现在每个月能创汇十多万美元,国内销售的也好,每天拉货的大车就等在厂区外面,一生产出来,就拉走,一厂的人过来参观,眼睛都是红的,血红血红的。”

杨锐不在乎他们的销售状况,就国内求大于供的局面,正常商品都能卖的不错,出口转内销的药品就更不用说了,这是治病的东西,只要价格不离谱,各地的医院总要进一些,甚至宁愿积压一些。

他思考着问:“天津市委就是这么一个想法呢,还是有底气提高股份?”

韩大姐“嗤”的笑了,说:“他们能有什么底气。一厂谈合资的时候,深圳制药厂的代表就等在门口,你们平江现在也有一个捷利康的合资厂,叫西捷制药厂,你知道吧?”

“知道。”

“捷利康就一家,能合资的制药厂可多了,你知道全国有多少家制药厂吗?”

“不知道。”

“1800家。”韩大姐摇摇头,道:“领导拍脑袋,我们小卒子跑断腿了,他们的底气就是胡整不负责,一厂上一次,就是因为自持身份,要求高,人家就和二厂合作了,这一次你看看……我巴不得一厂提个高要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