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2章 被补习(第2/3页)

“平江太远了。”

“把他们请到西堡镇也行,每人一两天正好。”

杨锐脑子不够用了,问:“您说的是大学的老师,还是师范附中的老师?”

“主要是大学的老师,附中的老师也有。师范学院是专门研究教育的,高考是他们研究的重中之重,对现行的教材,考试方法,他们都很有发言权。”外公着力说服杨锐。他以前没有出力,是觉得没有必要,高考的独木桥,不是在后面推一把,就能闯过去的,但是,杨锐的预考第一令他的思维发生了大转弯,既然杨锐能靠自己得到预考第一,那他就一定要竭尽全力的帮忙。

杨锐却是被外公帮忙的规模给震慑了,小声道:“这样的老师,不会愿意每周往西堡镇跑吧。”

“平江二毛厂扩建,有招工名额,我要了几个,给他们分一分,跑跑路也不累。”外公的淡然,却是让正在赶车的年轻马夫无比的羡慕。

平江二毛厂的全称是平江第二毛纺织厂,也就是平江市里做毛线的工厂。在80年代,直到90年代,这都是红透半边天的工厂了。此时的大妈们可不跳广场舞,所有大龄女性的业余活动都是织毛衣,不如此不行,因为市场里很少有成品的毛衣卖,价格亦很贵,秋冬如果不想穿厚重土气的棉袄的话,家庭主妇织毛衣是普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劳动。

毛线,即使是化纤的毛线,现在都属于高档织物,因此,毛纺织厂比逐渐过气的纺织厂要高贵,数量也要少的多。整个河东省只有四个毛纺织厂,简称一毛二毛三毛和四毛,待遇自然是一等一的,别说是乡政府的驭手了,溪县的普通公务员,也比不上二毛厂的工人风光。

这样一个漂亮大厂,又是在平江市区,其招工名额的价值不言而喻。

平江师范学院却是个清贵的地界,教师教授的教学水平再高,也不好帮孩子解决工作,即使自家的孩子有了工作,谁家又没有一两个亲戚。

相比之下,一周跑两天西堡镇,小半年跑个二十趟,的确不算事。

可以说,外公把这个条件列出来,除去牛人级的教授和高级干部,差不多是想请谁来给杨锐补习,就能请谁了。

杨锐觉得太难拒绝了,普通学生,又怎么会拒绝这样的条件。

不过,杨锐还是尝试了一把,轻声道:“我习惯自己复习了,感觉这样效率更高。”

外公很开通,想了想,道:“你数理化是满分,先放下。语文英语和政治,还有提高空间,先找这三科的老师试试怎么样?”

“我英语还行。”

“哑巴英语要不得哦。”外公笑了笑,道:“我知道一个人,去过莫斯科,也去过伦敦,我请她过来,每周陪你用英语聊聊天怎么样?不用专门做什么准备,你们想聊什么就聊什么,提高语感,作文和阅读都能答的更好是不是?”

杨锐默然,外公的提议令人无法拒绝,别说现在了,就是他读研究生的时候,要有个英语倍棒的家伙陪自己聊天,英语水平都能蹭蹭的往上窜,考四六级的时候也不会那辛苦。

英语毕竟是语言学科,不对话光看书,效率肯定很低。

杨锐以前学英语的目标就是看得懂论文,除了背诵大量的生物专业英语词汇以外,他的英语水平就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了。但英语用的地方确实很多,尤其是在学术界,看论文写论文只是一个门槛,稍微提高些档次,参加国际间的交流,继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,用的都是英语,而且需要快节奏的熟练英语,不擅长使用的话,高端交流也就难以为继了。

大学里的留学派为什么吃香,其与英语的关系就很大。本土派的教授再擅长做实验搞理论,稍微不留神,就要被人超过去,超过他的不是同僚,而是全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