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0章 综述(第2/3页)

在学界,综述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科普。

综述是作者针对某一个专题,对大量论文的数据、资料和观点重新归纳整理,进而分析提炼的论文。

简单来说,杨锐只需要将自己最近看的文章,围绕一个命题,总结出来,就算是一篇综述。

例如《茄尼醇的研究现状》就是一篇平常的综述文章。

不过,这种文章要发表是比较困难的,想发表在较好的期刊上就更困难了。

在欧美国家,特别是美国英国,写综述的往往是领域大牛,有种深入浅出给普通研究员讲课的感觉。

当然,他们写综述的动机通常不会如此纯洁。大部分时候,大牛写综述,也是为了混个论文指标。因为国外许多学校也有每年或每几年要写多少篇论文的硬要求,一些大牛或者出于懒,或者出于精益求精,无法完成规定的数量,就写一篇综述蒙混过关。

因为是高级科普,不用深入研究,查一些资料以后,通常几天就能写一篇综述出来。

国内的综述经常是距离大牛很远的先生们写的。一些弄不出论文,或者想混一篇SCI的硕士研究生,一些完不成任务的年轻讲师,或者忙碌的副教授,都是写综述的大户,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,以至于某些院系干脆将综述单独列出来。

不过,80年代的中国学界没那么讲究,受限于水平,综述还是个很热门的类别,靠它混职称的人如过江之鲫。

杨锐也不想浪费自己查了那么多资料,再加上技术壁垒的论文是越多越好,他也就毫不客气的动起笔来。

实验室里帮忙的吕芝看他写的轻松,一个下午就写了一大页纸,不由问:“你们说的写论文,就是这样写?”

“这是第一篇,从简单的开始。”杨锐写起论文来速度不慢,因为不少资料都存在脑海中,他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有清晰的认识,综述写起来自然更加轻松。

吕芝见他写的都是英文,自然知道是要发表到国外去的,不由问:“真的能发表吗?”

杨锐没好气的道:“不能发表,我写来做什么。”

“写出文章发表不了也正常啊,好多师兄师姐都是拼命改呢,有的要改好几年。”吕芝说的还是奋斗型的,要是不够奋斗的,根本想不起来要往国外发表文章。

杨锐不以为然的笑笑:“我和他们不一样。”

这下,连姚悦都问:“哪里不一样?”

“天赋。”杨锐指指自己的脑袋,半真半假的道:“我脑袋里装的东西多。”

“你是想说我脑袋空空吧。”吕芝做实验不够熟练,她接触仪器的机会本来就不多,何况是杨锐这里陌生的仪器,这两天,她的表现都没有中学生何成好,多少是有些情绪积累的。

吕芝这样的傻妞,有想法立刻就倒了出来,存都存不住。

杨锐呵呵笑了两声,不言声的默认了。

吕芝怒急,拉住姚悦道:“我们走,不给他干了,不光累,还挨骂,简直是资本家。谁给你干,谁是小狗。”

姚悦正为难呢,杨锐幽幽的传来一句:“食堂中午做红烧肉,是感谢你们的。”

吕芝不自觉的停下了,一会儿,轻轻的叫了一声:“汪!”

姚悦哭笑不得,以至于羞愧的道:“吕芝,你不能动不动就……”

“就什么?”

“就叫……”姚悦跺了一下脚,才把话说全。

吕芝无所谓的道:“这算什么,知青点的时候,厨房要是做一锅红烧肉,所有人能排队叫一天。要是叫完了,结果没有红烧肉,大家能一拥而上把队长咬死在厨房里。”

最后一句,明显是威胁杨锐。

“你还做过知青?”杨锐连忙岔开话题。

“学校里做过知青的多了,我回家复读了一年才考上,幸亏考上了,要不然就得去煤矿。我以前一个同学,下到煤矿做了两年选矿,就耳鸣的晚上睡不着,说是满脑子的机器声音。”吕芝抱怨混杂着庆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