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章 成绩(第3/3页)

大家倒是每天都在学校里呆着,然而,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,并不是满负荷的。

老师讲课的时间算是学习,但不是每个老师的讲课都是有效率的。

自习的时间很长,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知道怎么自习,蒙头做一道题做一晚上的大有人在,浪费的时间亦是大把大把的。

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以外,学生们的确在争分夺秒,但在争分夺秒的间隙,还是不免要谈谈人生,谈谈理想,谈谈政治,随便一个争论,一个小时就过去了。

在杨锐眼里,那都是浪费时间。

82年的学生,考不上大学,有什么理想,有什么政治可谈。

在西堡中学这种乡镇中学,考不上大学的命运会是如何?400多名学生,首先有300人要回乡种地,从82年到97年,种十五年的地是基础,到了那个时候,18岁的美少年,也要33岁了。这时候,若是不甘心每年赚2000元,又肯吃苦,那就可以去城市里打工,历经城市底层的黑暗,承受同时代农民工的痛苦,好不容易拿到工资,然后回乡盖房,继续拼搏,运气好了能做包工头,在城市扎根,运气不好了,只能继续苦下去。

剩下的100名学生,包括吏二代在内,十个里面有九个会进工厂,或者去做小生意,他们要给管理者赔笑脸,卖力气,做上十五年,若是好运躲过了下岗潮,或者将乡镇小店延续了下去,那到了30年后,或许可以平安退休,否则,还是只能继续苦下去。

400个人里面,能有一个人做老板,开名车,给读了大学进了政府的老同学行贿,那就算是好运了。

杨锐比谁都清楚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。

而在他的灌输下,锐学组成员也只有一个目标,一个理想。

如此丰富的资源,如此清晰的目标,如此努力的奋斗,若是还不能遥遥领先于乡镇中学的同学,杨锐自己也会改变初衷的。
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