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卷 第270章 发行手段(第2/4页)

当然,那些影评人即便手欠了,也不会自怀口碑的乱吹。但好的表扬和软文,是有技巧的,比如说:这电影想要找深度、找内涵的人可以不用看了,但作为和女友、朋友休闲娱乐之选,还是有不错的娱乐片,俊男美女、星光熠熠、轻松愉快的爆米花电影。

这样先抑后扬,明辨暗赞的宣传,效果比吹嘘这是高分电影、神作,更加让人觉得可靠、可信。再加上看电影的主题观众,都是娱乐消遣,而不是追求所谓的艺术,像《霸王别姬》那样看完让人沉重许久的电影,即便再经典、再神作,也只会一个人无聊的时候看碟,而不可能带着女友、呼朋唤友的一起去找虐。所以,越是表明这是一部合格的娱乐片,反而越让人有观看欲望。

而有了前面的话,即便看完之后,觉得不过如此,观众也不会怪影评人的乱推荐,人家早就是了这是爆米花电影嘛!

乔攀也是有经验的,除了这些,他还有很多后找。比如说首映之后,说首映场突破多少、多少票房;上座率是多么的高;第一天之后,又向媒体放消息说首日成绩多么的好。以吹嘘出来的卖座,来吸引还没有入场的。至于实际票房,可以利用后面的来补前面的出牛!

这其实是国内电影节很常用的一招,包括很多大导演、大片都是用这样的方式,用走势稳定了的第三周、第四周票房来抵充首周、次周的吹嘘。

当然,也有一些公司吹得太大了,比如三、四千万的时候,吹嘘过亿搞庆功,最后五、六千万结束成为笑柄。还有某电影吹嘘得太离谱,最后被踢爆,搞得要公开道歉。

现在没有大片了,《春光乍泄》就僵尸未来几周最强的,加上有很多明星,也有娱乐看点,对于每天需要填满娱乐版面的媒体来说,一般会很乐意配合制片方的吹嘘新闻。当然,因为国内票房统计不够完善,最后也不怕对峙、有差距的话,就说那是预估的成绩。就是那家为某部道歉的发行公司,也不过是发哥申明而已,又有几个人关注?吹妞不用交税!交税是按广电总局电影专项基金办公室的统计数据。

其实还有一些很有效果的硬手段,比如说发型公司第一天,自己花钱买很多不同时段的票赠送、联系补贴包场的方式,把上座率炒上去。同样两步电影,一部上座率四成,一部八成,影院自然会安排更多的场次、更好的影厅给上座率高的电影。而场次越多、影厅越大,影片的单日销售成绩自然也就约好,如此一来,影院就更加会保持大量的场次优势。

这样的手段,看似自己贴钱,但能在有限的市场里,扩大市场占有率,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,还会形成越滚越大的雪球效应。而联合银行信用卡之类能优惠拿票、企业、学校包场等方式,贴钱的成本也会降低很多,成效却非常大。甚至会窃取其他电影的票房!

因为票是出了,上座率也有了,但未必真的有那么多观众!有些优惠券是允许随便时间、随便唱词的,即出票时候算到某大片头上去了,但观众不一定当天、当场看,而是在其他时候看了自己喜欢看的其他电影。而即便是票房最好的大片,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上座率,所以拿着那种优惠票看其他电影,也不会出现问题。所以很多中小电影会或多或少的“捐”票房给大片,尤其是出品方控制院线下的影院。

这不是吹嘘票房,类似自己刷票房了。但这只有那些宣传费几千万的大片才能运作得起的,向他们总成本才千万的电影,根本玩不了。

……

听完全程跟着乔攀学习运作的曾梓熙的汇报,李岩有点无语,原来电影上映还有这么多道道,原来属于文艺圈的电影方面,也那么多上不得台面的手段。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有利益的地方就有黑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