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六章 原来你也在这(第2/4页)

方励倒不置可否,问完了话,反而慢悠悠地喝了口茶,瞅了瞅他,忽问:“哎,你那女主角找到没有?”

“目前正谈着一个,中戏的,也是老演员了。”王超垂着头道。

“行,你的眼光我相信。”

他敲了敲沙发的扶手,道:“两个月时间筹备,十月初开机,你看怎么样?”

王超猛地抬头,舔了下嘴唇,接道:“十月份绝对可以。”

“嗯,那就没问题了。”

方励站起身,挥了下手,笑道:“走吧,我请客,都中午了。”

……

褚青现在的身份很微妙,一般人不敢请,敢请的都是特奇葩的。

以三类人最为典型:

一种是方励,外面来的闯入者,不懂规则,凭着喜好办事;

一种是老贾,完全的黑户;

一种是王小帅,混迹在体制与个人之间的灰色地带。

话说以前国内的电影,那叫计划经济。

电影厂每年拍多少部,是有指标的,国家投钱,你完成任务,多一部不行,少一部麻烦。谁特么管市场好不好,哪怕压根没有市场,也无所谓。

像第五代,为毛能混得风生水起?就因为他们挂靠在各家电影厂的名头下,根正苗红,完全垄断了行业资源。

可到了第六代,山头早已被瓜分干净,苦哈哈的白手起家,而且个体意识逐渐觉醒,便想着:我们不用国家拿钱,自己筹钱自己拍,就不需要审查。

后来才发现,这想法忒傻逼了,即便国家没拿钱,你也得纳入计划内。

所谓的产业化市场经济,大概从2003年开始,至于这会,才2000年,正处于蛋疼的变革期。虽然国内已经有民营资本注入,并且允许某些机关下的公司拍片,但电影的所属权是有硬性规定的,不能归个人。

你拍片子,若不想当黑户,光拉来钱不够,还得去找指标。比如北影厂,每年有二十几个指标,得想方设法混进去一挂。

比如《十七岁的单车》,就是标准的城乡结合部产物。

它的资金明明来自台湾,以及法国的少部分,可版权又必须给电影厂。你交钱,然后人家卖厂标给你。

更恶心的是,正由于片子的所属权太模糊,送审的时候往往会异常严格。就好像,你乐颠颠地拿着钱,去求人坑你一样。

找虐!

所以,别看《单车》的监制栏挂着韩三平的名字,那就是一牌位,供着用的。真正花钱办事的是台湾的片方,焦雄屏大姐头。

底子薄,内容又不和谐,王小帅本来就没抱啥希望过审,他才敢找褚青来客串。

……

八月初,北京夏日。

褚青骑着辆自行车赶往片场,之前的破车处理掉了,换了辆新的。平时忙忙叨叨的,也不怎么骑,闲着没事才出去遛遛。

小区离什刹海不算近,骑了三十多分钟,总算找到地方。据说剧组跑了半年的景,翻遍了北京每一条巷子,才相中这片古老的胡同群。遮荫蔽日的大树,门口闲坐的老人,追追闹闹的小朋友,连机动车都很少见……跟外面的城市完全不同,特有怀旧气息。

他属于客串,两天的戏,今儿是第一天。完整的本子没看过,比较迷茫,不知道要拍什么内容,也不知道这电影究竟讲的是啥。

“哎青子,这呢!”王小帅老远就看着他,连忙挥手。

“小帅哥!”褚青也摆摆手,到跟前下了车,问:“没迟到吧?”

“没有,来早了都。”他笑道,又左右瞅了瞅,大声喊:“小崔呢?跑哪去了?”

“可能买饮料去了。”那边有人回话。

“小孩子太不省心。”他摇摇头,道:“你先等会啊,我给你拿剧本去。”

“没事没事。”褚青随口应着,抬眼打量了下四周环境。

这是横竖两条巷子的交汇处,岔道口的路边有间板房,砖头碎瓦,木板铁皮,一看就是违建的混搭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