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一骑绝尘(第2/2页)

“在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太专业了,我不明白具体的科技有什么不对,但作为一个门外汉却觉得不明觉厉。这大概是有史以来背景环境设定最广阔的密室逃脱故事吧,在绝境中乐观向上,永远不服输,国家汇聚所有力量拯救一名宇航员,全球都在关注进展,突然有一种自豪感。”——《小说评论》五月刊

另外一名评论者在北京日报的专栏里面这样写道:“这样一本严谨的科学气质本应该就一鸣惊人,现在我开始苦恼起来,到底哪一本书才是年度最佳科幻小说,《我,机器人》的开拓性跟《火星救援》的搞笑治愈向,可这偏偏都是林翰写出来的小说。

作为一名导演,他是失败的;作为一名作家,他毫无疑问是成功的,这两本小说就足够让他在全球范围内小有名气。

一般来说,阅读硬科幻小说都是为了三方面的满足,一个是满足好奇心,作者选择的领域越是超前,读者越是陌生,那么阅读产生的惊喜就越大。

第二是体验现象,小说里面情节越是奇幻瑰丽、越是不可思议,读者获得的快感就越是强烈。科幻作者的知识积淀是他笔下世界的唯一基础,这个基础决定了他想象的高度,一旦逾越这个高度,那么就会沦为心口开河、胡编乱造。

林翰毫无疑问具备了卓越的天文学、工程学、航天学知识,他描绘出来的火星广袤无垠、荒凉严酷,在这个世界里面,唯一的主人公独自生活了549天,完全依靠智慧跟科学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。主人公每一次化险为夷都合情合理,却超越了读者思维的边界,这种智商的碾压感贯穿始终,让人叹为观止。

接上面的话继续,科幻作品提供的第三方面愉悦就是对人本身的信仰。《火星救援》的一大优点就是逗趣幽默的行文,主角永不停歇的自嘲与玩笑是支撑他度过寂寞旅程的终极武器,也是乐观、勇敢、坚毅等等可贵品质的自然外化。

当然,全文最为震撼的一点就是举全球之力,不惜代价营救一个人这个背景设定,所有人万众一心,将这位独自留在火星上的人带回来,带他回家!

这样一部给读者带来身心愉悦的作品,不读就是损失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