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2章 奇怪的飞刀(第2/3页)

说起“大雪崩外拐定式”,这其实没什么稀奇,这是个很普通,也很古老的定式。下过围棋的都知道,在“大雪崩”这个大型定式中,其中一步棋算是一个重要分歧点,在这个时候,你可以选择“内拐”,那么以后的分支,就被大家统称为“大雪崩内拐定式”。同样的道理,如果你那个时候“外拐”,那么就会形成“大雪崩外拐定式”。

“大雪崩内拐定式”是由吴清源先生率先下出来的,可以说那步“内拐”是吴先生的首创。在那之前呢,当棋手碰到“大雪崩”的时候,无一例外都是“外拐”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,“大雪崩外拐”当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定式,最起码它要比“大雪崩内拐”古老多了。

自从吴先生下出“内拐”变化后,“外拐”的下法就渐渐变得少了。在10年以前,这步“外拐”偶尔还能见到,不过到了现在,在职业棋手的比赛中,这步棋几乎已经销声匿迹。甚至可以这样说,到了现在这个年代,“大雪崩外拐”差不多算是一个已经被淘汰的定式。

大家为什么不喜欢下“大雪崩外拐”了呢?这里面有什么深层次原因吗?要理解这个问题,这就要从吴先生下“内拐”的初衷说起。

很多人都知道,当吴先生第1次在实战中下出“内拐”的时候,他事先应该并没有进行过研究,而他的初衷,就是认为这样“内拐”一下,应该可以便宜2目棋而已。

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2目棋,可以说就是因为这2目棋,才引起“大雪崩”这个古老定式发生了重大变革。不仅是“大雪崩”,围棋中很多定式的淘汰和变迁,其实都是又一两目棋引起的。

可以设想一下,当别人想便宜你2目棋的时候,更重要是等你计算后发现,人家这步棋竟然还真的成立,那么你自然会对之前的定式产生怀疑。

围棋中的“定式”之所以能被称为“定式”,有且只有一个判断标准,就是大家在认为“局部两分”的时候,这种下法才能被称之为定式。现在既然别人“便宜2目”的下法可以成立,那么之前的那个下法,还可以称为“定式”吗?

这其中的道理应该不难理解吧?这也就是“大雪崩外拐”逐渐少见的原因。

当然,围棋中的“定式”也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,就是对于“定式”的判断,永远只在局部有效。如果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呢?很可能你在局部选择一个看上去稍微亏损的变化,却能换来全局的得利。

为什么有那么多高手对定式嗤之以鼻?为什么高手们会反复强调对定式不能死记硬背?这个其实就是主要原因。

而这个原因,就是李小强今天赢下这盘棋的关键。

“依田这个家伙,他今天真是失常啊,他今天真应该打屁股。他主动挑起‘大雪崩’,竟然会忽略人家可能选择‘外拐’。忽略人家的选择也就算了,他竟然对后面的变化一点都不熟悉。唉!下棋永远只盯着局部,下棋没有一点全局观念。这样怎么行,这样怎么可能赢得了李小强……”

观战室内,藤泽秀行先生在唠唠叨叨的数说依田纪基的不是。

听着秀行先生的唠叨,张大记者却想得更多。的确,今天这盘棋的脉络其实非常简单。正如藤泽秀行先生所说的,当依田纪基主动选择“大雪崩”的时候,他在对局时肯定没考虑全局的配置,他肯定没想到李小强会下出已经“被淘汰”的“外拐”变化,想当然的认为李小强会“内拐”。想当然也就算了,更致命的是,他好像对“大雪崩外拐”的变化还不怎么熟悉。

要说“大雪崩外拐”和“内拐”有什么区别呢,就是“内拐”稍微偏重实地一点,而“外拐”则侧重于外势。

今天这盘棋就是这样,李小强在一个“大雪崩外拐”的变化中,他下出了围棋中经典的“滚打包收”,虽然从局部来看,依田纪基在这个地方获取了大量的实地,但是放眼全局,当这个变化完成后,可以说依田纪基大势去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