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一个单片劫引发的血案(第2/4页)

关于业5还有两个评判标准,第一,是传统评判法,其二,是网络评判法。传统评判法在国内延续了几十年了,有其严肃性,也有其不合理性。什么是传统评判法呢?业余段位最高7段,必须是全国性的业余大赛拿过冠军,可称业余7段。国内也就晚报杯和黄河杯冠军,可称业7。当然有些业余性质的大奖赛,能通过关系弄到业7的指标,但是绝对没有这两个比赛产生的业7硬。业6是全国比赛前6可称业6。业5是省(直辖市)比赛前6,业3是地市级比赛前6,业余初段是县级比赛前6。这就是所谓的传统评判法。

传统有其好处,好处在业6和业7的严肃性。比如李小强同学,他在一成网和很多业6交过手,虽然不落下风,但是他不能说自己是业6。原因很简单,没有参加过全国性比赛并拿过名次好意思说吗?但是传统评判法更多的是其不合理性。

原因就是地区的差异性,著名的北京业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按说北京的业余围棋水平不差,其更有一个全国有名的孙天王业7在全国赫赫有名,倍受广大业余棋手尊重。坏事就坏在当地的棋协管理者,经常性举办一些为发证而收钱的比赛,大量的水货业5批量产生。某天你听说一个武汉业3让一个北京业5两子并战尔胜之千万不要惊讶。因为这样的种种不合理性,所以现在的业余棋手要评估自己的水平,往往都是通过网络段位来评判。

围棋网站很多,经过多年来的大浪淘沙,棋迷朋友共认的是一成网的段位最权威。关于业5,在棋迷心中有一个硬指标,那就是如果你在一成网9D上能够站稳,那么你就有标准的业5(含以上)水平!我们的猪脚李小强同学,就是这么样一个人。

李小强看着两位高手一步一步的落子,思绪慢慢都集中到棋盘上。这个时候是李小强最享受的时候。

李小强接触围棋的时间很早,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聂旋风中日围棋擂台赛11连胜给华夏带来第一波围棋热的时候,和很多人一样,李小强也是被这波围棋热击中的人之一。从年少到现在慢慢步入中年,其中李小强有过很多爱好,有过很多理想,大部分都被岁月和生活的压力磨平,抛弃,唯有围棋,慢慢的融入了李小强的生命中,深入骨髓。

棋盘上的子慢慢增多,李小强的思绪也慢慢进入到棋局中,所谓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两大高手过招,李小强当然不认为自己能够看出所以的门道。但是围棋比赛就是有这样的好处,每招每式,高手有高手的理解,低手有低手的感悟。向李小强这样的“中手”当然也有他自己的解读。

网站转播这样的世界大赛,一般会请职业棋手来解说。李小强看棋有个习惯,不喜欢在看棋的过程中看解说。往往是自己先琢磨,然后根据自己的琢磨再和解说印证。李小强认为这是提高自己水平的一个途径。

落子越来越多,按李小强自己水平的判断,认为中国棋手占据了明显的优势。李小强有点奇怪,按照自己的水平,如果能觉得一方有明显优势的话,那么棋局就应该是一边倒了,除非是有什么很高深的手段自己没有看到。

这时,李小强再去看网站上职业棋手的解说,果然,解说和自己的判断一致,也认为中国棋手陈小强优势明显。联想到几个月前的“秋菊杯”决赛,也是在这两位棋手间进行。最终,年轻的陈小强在决赛中2比1力克李石头,夺得自己职业生涯的首个世界冠军。

李小强摇摇头,心里暗暗为李石头叹息:李石头啊李石头,属于你和古大力的时代,终于也要慢慢过去了!

“铃……”李小强的电话响起。“师傅,西江那个工程的标书做好了,麻烦你过来把一下关,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就准备装订盖章了。”电话里传来自己徒弟兼顶头上司程刚的声音。“好的,我过来拿一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