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四章 竹刻香筒(第2/3页)

不过这些情况目前李逸还都不知道。

相比起珠宝来说,玉器的分类要简单不少,所以李逸首先选择的是玉器。

查了一下11月份的报表,他按照顺序,开始一件一件的核查。

第一件是一个满绿豆种的戒面,收货价是800元,建议零售价是2700元,没有问题。第二件是一块和田玉青玉牌,收货价300元,建议零售价800元,也没问题……

半小时过去,李逸留意了一下莫老等人的进度,发现和他目前的速度相比,他们慢了两倍都不止。这固然有分类不同的原因,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有鉴灵牌兜底,根本就不用担心会打眼。

至于要不要放慢点速度这个问题,他在一开始就考虑过,目前这个速度已经是他刻意控制的结果了。至于慢到他们那种程度,他没想过,因为那样对他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,所以他打算,干脆就借这次核查在他们心目中形成自己就是一个快枪手的印象,省的以后他日子难过。

不过,按现在的情况来看,对于这些没有鉴灵牌之类利器的普通鉴定师来说,即便只是一个多月的存货,三天时间搞定这么多,仍然是一份很艰苦的工作。

时间慢慢过去,库房里除了零星的几声咳嗽和几人往返于电脑和货架之间的脚步声,就再没什么声音,安静的好像没人存在一样。

李逸正拿着一件汉八刀的玉蝉仔细打量,忽然听到莫老咳嗽了一声,说道:

“你们都过来,帮我看看这件,总感觉有问题,可是看来看去又没发现什么问题……”

听到莫老发现了问题,几个人都放下手里正在看的东西,凑了过去。

这是一件差不多20厘米高的香山九老图竹刻香筒,整个香筒通体乌黑,使用的主要技法为透雕,乍一看雕工还不错,相关技法运用流畅自然,刀法中自带一种古朴苍劲之气,像是一个老物件。

在香筒的下方空白处,留款为封廉痴。

廉痴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竹刻家封锡禄的号,封锡禄兄弟三人,均为嘉定派竹刻名家,人称“嘉定竹刻鼎足”,其中以封锡禄最为杰出,现有传世作品《竹刻罗汉》,藏于沪城博物馆。

收货的鉴定师认为这是晚清某不知名雕刻师的仿作,但是因为雕工精巧,皮壳自然古朴,无做旧痕迹,所以价值较高,给出的建议售价为8.8万元,收货则只花了3.2万。

竹刻香筒属于案头文化的小摆件之一,过去一些读书人喜欢把一些熏香置于书房,因此就需要专用的香筒。

这种香筒一般分为两类,一类就像是这个香筒。这种筒装的熏香是不燃的,没有明火,不会冒烟,但是能发出一股幽幽的香气,所以特别适合放在书房案头。因为需要发散香气,所以大多采用透雕之法。

还有一种香筒则是专门用来焚香的,因为需要香气向上升腾,所以这种香筒一般不会镂空,而且内部还会多出来一个筒胆,胆内底部会有一个眼,用来安插稳固熏香。

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到有关书香门第这个成语释义的一些争议。

书香门第中的“香”字,目前一共有三种解释,最为人们接受的一种是把“书香”二字联系起来理解。相传,古人为了防止蠹虫咬食书籍,会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,这种草有一股清香之气,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,故而称之为“书香”。

第二种解释,认为“香”代表了祠堂、家庙、家谱,代表了一种传承,因为只有有传承的人家才能称得上是“门第”。

但也有人不认可上述两种说法,他们认为书香门第中的“香”,从字面理解指的应该就是这种香筒里放置的熏香。相比前两种,这个解释稍稍有点牵强,但也不能完全否定。

刘明先拿起香筒,看了一会儿说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