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九章 牵猪捉鸡(第3/3页)

杜建国道:“你想要表达什么?”

王桥道:“如果前一位书记注意宣传和包装,将预防作为主题大书特书,情形就不一样了。虽然这是一个段子,也有现实意义。你报导我们所做的预防性工作,实质上也是一种工作导向,重预防强过重抗灾。这种情况下,我不愿意走在境头前面,就是迂腐。你们肯定从我戒酒开始觉得我很犟,不听劝,其实我不是犟,而是不愿意随波逐浪。现在用这种方式通过省报来引领工作风气,我为什么要拒绝。”

两人聊了一会,王桥走回来对江老坎道:“事不宜迟,那就马上搬。”

老头子家里没有什么贵重物品,从箱子里拿了一个小袋子背在身上,就是全部值钱家当。江老坎和王桥就帮着牵猪,企业办和农办的同志以及吕琪、杜建国等人就提着鸡,朝江老坎家里走去。

王桥原本以为自己小时候牵过猪,不算外行。可是真把大肥猪儿放出来时,他才发现小时候学到的技能完全失效。县委常委、城关镇党委书记的名头在大肥猪面前没有任何威力。江老坎也无法控制这头肥猪。最后还是靠年满七十七的老头子才将大猪弄上道。

张晓娅就跑来跑去,照了不少相片,有王桥狼狈赶猪的相片,也有杜建国、吕琪提着鸡的相片,当然少不了房屋的特写。

到了江老坎家,江老坎老婆见丈夫将两个外人带回家,脸上明显有些不高兴。被江老坎瞪了几眼后,还是嘀咕着跑到后山去捉鸡。

这些事情对于吕琪来说是完全新鲜的经验。她在国外只要听到国内消息,十有八九与人权、自由、独裁、崩溃等联系在一起,整个国内颜色完全是灰色调的,灰色调给失忆的她留下深刻印象,这也是她不能肯定地答复留在国内的原因,也是其内心挣扎的心理底色。

但是,随着王桥深入基层以后,她发现在国外接受的讯息与现在体验完全不同。行走在乡间,没有感受到独裁带来的压迫感,而是山南式很轻松的社会氛围。山南式社会有缺点,诸如老年人社会保障不健全问题,诸如儿女们弃老人而去的尴尬现实。也有明显优点,诸如传统邻里相望的乡村社会,有一个具有无限责任而权力又不怎么大的基层组织。

如果把后一条列为优点肯会有受到诸多反对,而且现如今的基层组织受到了来自新的社会变革的强大冲击,变得软弱无力,遭遇诸多困难。

但是不能否认在广阔基层腹地,稳定、安宁还是主旋律。

吕琪坐在院中木板凳前,嗅着稻草燃烧带来的农家味道,看着王桥和江老坎将老人带到房里,脑子里又有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出现,转眼间又逃走。

张晓娅一路担任摄像,从楼上下来,也走得累了,坐在吕琪旁边的长板凳前。

江老坎和王桥将老人带到楼下,安顿下来。往楼下走时,江老坎道:“王书记,有一句话我憋了很久,还是要讲讲。我觉得小李这个女娃儿要得,办事利索得很,我们怎么就不干了,我这个外人都觉得婉惜。”自从李宁咏过来挂职帮助搞定几件事情,江老坎就想说这句话,憋了大半年终于还是说了出来。

“鞋子适不适脚,只有自己才知道。”王桥没有怪江老坎管闲事,管闲事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位农村支部书记的特点,同时还是乡村社会的习俗。

江老坎嘿嘿笑道:“你们这些文化人就是装怪,小李家世好,人聪明,我不晓得王书记要找那种。”

王桥道:“找个合适的,这个要求很简单吧。”走出了楼,他目光自然而然落在吕琪身上,心道:“那里用得着找,我的老婆就坐在院子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