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五章终结(四)(第2/3页)

王桥道:“我这是说的真心话。”

王桥确实是说的真心话。凭心而论,邱家三兄妹并非纨绔子弟,个个都很能干,在各自行业里都算能人。但是王桥最看重的还是大哥邱宁勇。邱宁勇平时在家总是寡言少语,这不意味着话语权降低。他有很强的洞察力,往往直指事情的本质,每次提出自己观点时总是有份量的,让人不得不听,这就导致了其在家中话语权的稳固。邱大海在人大工作以后,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,遇到有拿不准的事情,第一个征求意见的肯定是邱宁勇。

两人涮着羊肉,说起闲话。

邱宁勇道:“你在工地打破头,这形象有点惨啊。”

王桥道:“纯属意外,被碎碗片溅到头上了。”

邱宁勇道:“在档案局工作怎么样?”

王桥嚼着嫩滑的羊肉片,道,“刘涛给我安排了一个指导组的任务,意思是让我在外面监督,实际上不需要我来坐班。我也投挑报李,请乐主任帮了个忙,把档案局外面的路重新修补过。”

邱宁勇评价道:“这么说来刘涛还是一个妙人。我对他还略有了解,曾有机会调到乡镇当一把手,他没有去,看来是把仕途看得很透了,准备在档案局退休。”

这些情况是王桥不了解的,问道:“这是哪一年的事?”

邱宁勇道:“当初他是从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主任的岗位上直接调到档案局当局长,如果我没有记错,应该是四十一、二岁时想调他到乡镇当党委书记。他这人是独立派,既不是书记派,也不是县长派,也不是部长派,是一个逍遥派,当逍遥派在档案局最合适的。”

“原来如此,难怪刘涛办事很是洒脱,又很有方略。”这是邱宁勇主动摆闲话,这让王桥更觉得事情有点麻烦。

静州大案公布后,王桥和李宁咏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,两人一个在昌东县,一个在静州,各做各的事情。都很少给对方打电话。王桥一边与邱宁勇聊天,一边想着李宁咏或明或暗的表情。

烫了几片羊肉,邱宁勇将话题引到了案子上,道:“这一次静州案。是省纪委和省检察院共同抓的案,由省纪委副书记彭振纲亲自带队。彭振纲这人出了名的不近人情,我和我爸的关系就局限在静州,想帮忙都没有办法。”

这是邱家在梁强案以后最为正式说法,而且是由邱宁勇来说。王桥收敛了笑容,很正式道:“我家也有亲戚在省政府部门工作,级别不够,搭不上彭振纲的线。他们的说法是等着事态平息,再想办法。”

邱宁勇道:“只能如此,以静制动,等待时机。”

王桥又道:“有一个叫杨涟老先生是我的忘年交,他有一个学生叫邓建国,听说有可能调到静州任职。”

邱宁勇点头道:“杨涟是文化名人,我知道。邓建国的事我也听宁咏谈起过。”

王桥道:“我在山南大学的关系。有的省委宣传部,有的在省政府,但是他们毕业时间不长,还没有掌实权,这一次帮不上我。”他将自己能用的关系全部摆到明面上,再一次给邱家交了底。

王桥调到昌东县政府是邱大海出面促成的,走的是彭克关系。在案前,两人情意正浓时,李宁咏偶尔说漏了口,说出了此事。事到如今。邱家一个字都没有提起此事,当然,王桥也没有提起。

渐渐地,邱宁勇又恢复到了往常的习惯。沉默起来,慢条斯理地吃菜。他是长年工作在政法一线,不知不觉带着些威压,威压无形无质,但是常常把活动中心的管理人员弄得束手束脚,不敢在他面前有任何放肆之处。

王桥阅历丰富。性格刚毅,能够很好地抗住这种威压,有滋有味地享受着鲜美的羊肉片。

两人面对面沉默地吃了一会,邱宁勇放下筷子,道:“据不完全可靠的消息,静州市委书记将由杜立高市长接任,不再从外面调派干部,老杜这人心眼小,睚眦必报,谭王八和老杜关系不错,当年都被梁强书记压着。吉之洲和彭克也是有矛盾的,在这个局面下,你要有过几年苦日子的打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