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四章 终结(三)(第3/3页)

彭振纲完全没有想到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会想得这么深远,继续问:“你真的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吗?”

王桥道:“真要选择的时候,我宁愿选择保持自己的独立性。既然领导问到这里,我就说点实话。在当时的工作环境下,要想保持独立性非常非常难,甚至不可能。由于我在彭克身边时间很短,很多事情还没有深入接触,如果接触得太长,能否独善其身是个未知数。”

彭振纲点了点头,道:“你为什么有意识地要和彭克保持距离,不要否认,其他卷宗都反映出这一点。”

通过一番交谈后,王桥印证了宫方平的判断,继续实诚地答道:“我之所以与彭克保持距离,主要是现他在八小时之外与有些老板保持过于密切的私人联系,联系的紧密程度出了领导干部与企业家接触的应有尺度。”

彭振纲对王桥兴趣越来越大,道:“我想问一句,你的年龄不大,工作经历也不丰富,你为什么能有这么清晰的头脑?”

王桥道:“因为我是山南大学的选调生。”

彭振纲摇了摇头道:“这不是好理由。”

王桥还是决定对自己早期经历有所隐瞒,主要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。

彭振纲与宫方平谈话只有二十分钟,原本打算同王桥谈十分钟,结果谈话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,谈话范围很广,越了案子,涉及到基层方方面面。

当王桥离开办公室以后,彭振纲已经作出了最基本的判断:眼前这个年轻人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,在复杂环境下能够独善其身、拒绝诱惑,其品质和意志力很是难得。

在静州案件没有结束前,他不会在任何场合表露自己的观点。每一级组织都有各自职权范围,作为省纪委领导,他对这个界限把握得非常好。

但是他决定在合适的时候为这位优秀年轻人说话,如果不为其说话,这位具有优秀品质的年轻人就会因为他的优秀品质而受到惩罚,这是不公平的。

另外一点,对静州案件的掘,让彭振纲心情颇为沉重,在市场经济大潮下,领导干部拒绝诱惑、保持廉洁是一件太难的事。

刚从纪委办公室出来。王桥接到邱宁勇打来的电话。

在他印象中,这是邱宁勇是第一次主动打电话。

“大哥,你找我有事吗?”

“你在哪里,我们两人吃个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