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九十章 定位(第2/2页)

现在的林晓玲还不太成熟,恐怕会遇到不少的挫折。

在京城电影学院,郑洞添是导演系研究生导师,让林晓玲上研究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。

郑洞添强调年轻导演要积累,有耐心,等待机会,不能盲目的就去拍片子,要清楚自己想拍什么,只是,他不太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心态。

没有多少人愿意在学校里学理论,有了点经验就想着找资金拍片子,在国际影坛上扬名。

时代不同了,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大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。

“咱们国内的女性导演不多,我觉得小林有这个潜力,能拍出好片子,你这个做哥哥可要多看着。”郑洞添交代道。

林晓玲自从拿了毕业证后开始弄她从香港带回来的素材,那些在香港采访的影像。

这部纪录片的场景囊括了香港大部分的旅游景点,采访的对象包括香港本地人,内地人,外国游客等等,看起来非常的不专业。

林晓玲没有告诉那位假扮记者的小导游问什么问题,小导游觉得好玩,问的话题很随性。

基本上是想到什么问什么,这就让纪录片看起来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,带着活泼和俏皮。

林晓玲在其中夹杂着媒体对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,还有各种娱乐小报。

有一张正是葛优和林子轩被报道的报纸,从报纸上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各色人生。

她想反映的是回归前夕整个香港的状态,不是以一种政府的官方态度,而是私人的视角,和官方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。

林晓玲给这部纪录片起了个名字,叫做《下一站,香港》。

这是她一时兴起弄出来的东西,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剪辑,就当是给自己练手了。

林子轩看了觉得还算有意思,林晓玲在纪录片方面有才华,很会把握角度。

这部纪录片现在看来或许没什么,十年后再来看兴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,二十年后的话,林子轩觉得会成为很有意义的影像资料。

这就是纪录片的作用,不是给现在的人看的,而是留给后来者的一种纪念。